从激光全息的光影变幻到区块链的技术赋能,从单一防伪标识到全产业链协同,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已伴随中国防伪产业走过三十载春秋。1995-2025,这三十年是技术迭代的三十年,是产业升级的三十年,更是协会与行业同仁携手守护市场信任、护航经济发展的三十年。
技术创新: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赋能
防伪的核心是科技创新,这是协会三十年来始终坚守的信念。最初,激光全息、特种纸张等技术的推广应用,为商品防伪筑起第一道防线;如今,区块链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防伪领域深度融合,让防伪从“物理层面”迈入“数字智能时代”。
从RFID、数字水印等数字信息防伪技术的普及,到人脸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落地,从结构材料防伪的突破,到“一物一码”溯源系统的全面应用,防伪技术创新涵盖了光学、印刷、物理化学、生物特征识别等多个领域,形成了多元化、全场景的防伪技术体系。三十年间,协会联合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,搭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,产学研的不断深入融合,让一项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产业动能,为行业注入持续活力。
产业升级:从链条完善到生态共荣
三十载积淀,中国防伪行业已形成涵盖防伪材料、防伪印刷、防伪溯源信息服务、防伪与包装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。从防伪原材料供应、特种印制设备研发,到防伪标识生产、鉴别装置制造,再到第三方检测鉴定、打假维权服务,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力,涌现出一批行业代表性企业,产业布局愈发合理。
协会始终立足行业发展全局,精准把握产业趋势,组织编写行业管理规范及行业发展规划,为行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。如今,防伪技术与信息化、工业化深度融合,在食品药品、烟酒、票证等众多领域广泛应用,不仅为企业筑牢品牌保护屏障,更成为维护消费者权益、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支撑,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。
标准引领:从体系构建到规范前行
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SAC/TC218)成立以来,始终致力于防伪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。47名委员凝心聚力,在国家标准制修订、培训、评估及实践等方面持续发力,对接国际标准化工作,开展多场技术交流活动,逐步建立起基础通用、技术要求、管理、应用与服务全覆盖的科学标准框架。
截至目前,我国已颁布48项防伪国家标准、9项团体标准,《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要求》《防伪技术产品生产管理规范》等标准的实施,让传统防伪技术有章可循、新兴技术规范有序。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协同发力,引领行业在规范中创新,在创新中规范,为防伪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保障。
三十载风雨兼程,初心如磐;新征程勇毅前行,使命在肩。站在新起点上,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将继续以 “服务、协调、发展” 为己任,深化技术创新、完善产业生态、强化标准引领,让防伪技术更智能、产业更繁荣、市场更可信,在守护公平正义、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续写新的辉煌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