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《防伪油墨 第1部分: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》《银行业印鉴核验系统技术规范》等8项国家标准正式批准发布
最新动态
《防伪油墨 第1部分: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》《银行业印鉴核验系统技术规范》等8项国家标准正式批准发布
2025-08-081

2025年8月1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(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)发布了2025年第19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。GB/T17001.1-2025 防伪油墨 第1部分: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、GB/T17001.2 防伪油墨 第2部分:磁性防伪油墨、GB/T18758-2025 粒子径迹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、GB/T19626-2025 DNA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要求、GB/T20206-2025 银行业印鉴核验系统技术规范、GB/T20222-2025 防复印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、GB/T38278.2-2025 全息防伪产品技术条件 第2部分:防伪全息纸、GB/T38278.3-2025 全息防伪产品技术条件 第3部分:防伪全息烫印箔8项标准正式发布,实施日期为2026年2月1日。

此次修订紧扣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安全需求,通过完善标准体系、更新技术指标、规范检测方法,进一步提升了防伪技术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,为维护市场秩序、保障民生安全、筑牢国家安全防线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1、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标准扩容 适配多元场景防伪需求

GB/T17001.1-2025《防伪油墨 第1部分: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》聚焦印刷技术升级趋势,重点拓展应用范围并强化性能要求。新版标准首次将喷墨印刷纳入适用范围,填补了喷墨荧光油墨的标准空白,覆盖胶印、柔印、丝网印等全印刷场景。

在荧光特性检测方面,新增 “最大激发波长”“次高峰” 等术语及测定方法,明确当次高峰荧光值不低于主峰30%时需纳入检测,解决了多色荧光拼接产品的稳定性难题。同时强化耐光、耐热、耐化学试剂等耐性要求,新增外观耐性评判,避免印品外观变色而荧光特性不变的隐患。

标准实施后,将为身份证件、药品包装、化妆品标签等领域提供统一技术规范,提升防伪可靠性,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。

2、磁性防伪油墨标准升级 筑牢金融与重要凭证安全屏障

针对磁性防伪油墨应用中出现的技术适配性不足、环保要求滞后等问题,GB/T17001.2-2025《防伪油墨 第2部分:磁性防伪油墨》修订工作实现多项突破。新版标准首次按矫顽力将产品分为软磁(Hc≤1kA/m)和硬磁(Hc>1kA/m)两类,明确不同类别产品的磁性特征参数,解决了原有分类模糊的问题。

在技术要求上,新增颜色、细度、挥发性有机物(VOCs)含量等10项物理指标,其中VOCs限值严格对标国家“双碳” 战略,助力绿色生产。针对软磁油墨新增相对磁化率指标,硬磁油墨重点规范矫顽力和相对剩余磁化强度,确保磁性特征稳定可控。检测方法上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等通用设备,统一测试流程,提升结果准确性。

修订后,标准可有效覆盖钞券、票据、证件等领域的磁性防伪需求,大幅提高伪造门槛,为金融安全和信息保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。

3、粒子径迹防伪标准整合创新 引领高端防伪技术发展

GB/T18758-2025《粒子径迹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》整合原《防伪核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》和《重离子微孔防伪标识》,纳入离子束等新技术,构建了覆盖核径迹、重离子径迹、离子束径迹的统一标准体系。

新版标准按激发原理、承载基材和成品形态重构分类体系,新增离子束溅射沉积镀膜、离子束刻蚀等技术要求,如薄膜均匀性±2%、电阻温度系数≤5ppm/℃,刻蚀图形线宽及间距<2μm,确保微纳米级结构的独特性和难以仿制性。检测方法上引入扫描电镜、特征光谱仪等设备,规范关键参数测试流程。

该标准的实施将推动粒子径迹防伪技术在高端商品、军工、涉密领域的应用,凭借其微结构独特、工艺复杂的优势,有效遏制高端伪造行为,彰显我国在微纳加工领域的技术实力。

4、DNA 防伪技术标准优化 强化生物防伪可靠性

GB/T19626-2025《DNA 防伪技术产品通用技术要求》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,更新术语定义并优化技术要求。新版标准明确 “DNA 防伪识别特征”等核心概念,删除冗余术语,表述更精准。

在技术要求上,调整防伪力度评价指标,包括DNA序列总长度、不同序列数量等,分级更科学。识别性能要求由比率指标改为数量指标,降低检测成本;稳定性要求调整为满足使用期限,更贴合实际应用。检测方法上引用高通量测序、Sanger测序等最新技术,提升结果准确性。

修订后,标准将更好指导DNA防伪技术在奢侈品、药品、烟酒等领域的应用,利用DNA序列的唯一性和高保密性,大幅提高造假难度,为产品溯源和真伪鉴别提供权威依据。

5、升级防复印技术标准 织密信息安全防护网

针对当前伪造、复印手段翻新、涉密信息和重要凭证安全风险加剧的问题,GB/T20222-2025《防复印技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》修订工作聚焦实战需求,实现多项关键突破。新版标准严格界定适用范围,聚焦可见光条件下的防复印技术产品,删除“智能复印机”等过时表述,新增“复制设备”“色差”等核心术语,构建更精准的技术框架。

在分类体系上,将防复印效果分为Ⅰ、Ⅱ、Ⅲ三类,其中Ⅰ类可使复印件自动呈现警示性图文或缺失关键信息,Ⅱ类通过颜色、线条差异实现目视识别,Ⅲ类需借助设备鉴别,形成梯度防护体系。创新性引入色差量化判定标准,建立10 制评分体系,直观反映产品防护能力。

6、完善银行业印鉴标准 守牢金融安全主阵地

为适应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和风险防控新形势,GB/T20206-2025《银行业印鉴核验系统技术规范》修订工作以“安全可控、智能高效”为目标,实现多项技术突破。针对编码印章普及趋势,新增数字英文字母编码、双语带编码等8类编码印章核验规范,要求系统自动识别1-3个字符差异,假章识别率提升至99%以上,大幅降低资金结算风险。

在设备要求上,淘汰模拟摄像设备,明确采用CMOS/CCD一次成像技术,新增采集幅面、补光灯源(白光+紫外+红外)、图像预览速度等指标,确保印鉴采集清晰精准。创新引入影像处理技术章节,规范RAW、BMP等格式处理流程,通过10余项质检指标(分辨率、亮度、噪点等)提升图像质量,解决因成像问题导致的核验通过率低难题。

立足金融安全战略,新增信创环境支持要求,明确服务器和终端需适配国产处理器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及浏览器,实现“自主可控”目标。优化网络部署模式,提供大集中、分布集中、分布式三种方案,适配不同规模银行的管理需求。修订后,标准将推动银行印鉴核验从“人工比对”向“智能核验”升级,为对公业务通存通兑、异地核验提供标准化支撑,筑牢金融安全防线。

7、更新全息防伪纸标准 拓展安全防护应用面

为适应包装、证件等领域对防伪材料的多元化需求,GB/T38278.2-2025《全息防伪产品技术条件 第2部分:防伪全息纸》修订工作重点优化分类体系和性能指标。按转移类型(非转移/转移)、镀层类型(金属/介质)、包装类型(单张/卷筒)重新分类,全面覆盖主流产品形态,提升标准实用性。

新增“偏斜率”指标评价单张纸平整度,引入“复合牢度”指标(针对非转移型产品),参考BB/T 0087-2021规范,完善性能评价体系。删除“抗张强度(湿纵)”等不符合实际的指标,将光泽度测试角度由60°调整为45°,与GB/T 8941-2013保持一致,确保测试方法科学规范。

试验方法上,信噪比、衍射效率测定采用GB/T 17000-2009附录规定,与同类标准协调统一。修订后,标准可更好适配食品包装、证件制作、票据印刷等场景,推动全息防伪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,为民生安全和市场秩序提供多维度防护。

8、优化全息烫印箔标准 提升商品防伪能力

针对防伪全息烫印箔技术快速发展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现状,GB/T38278.3-2025《全息防伪产品技术条件 第3部分:防伪全息烫印箔》修订工作聚焦分类体系和技术指标优化,提升标准适用性。新版标准按镀层类型(金属/介质)和烫印定位属性(定位/非定位)重构分类体系,解决原标准分类交叉重叠问题,便于生产应用对接。

技术要求上,精简“烫印层光泽度”等非必要指标,新增防伪力度、稳定性、识别性能等核心指标,参考GB/T 19425相关规定,强化防伪性能评价。试验方法全面升级,烫印层耐磨性参考GB/T 38278.6规范,同批同色色差直接引用GB/T 7706-2008,确保测试结果科学可靠。

完善检验规则,明确出厂检验(外观、规格)和型式检验(含特性指标)的抽样方案,严格质量管控。修订后,标准可有效指导烟酒、化妆品、奢侈品等高端商品的防伪包装生产,提升产品溯源能力,遏制假冒伪劣商品流通,保护企业品牌权益和消费者安全。

此次8项国家标准修订,是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举措,充分体现了“技术引领、安全为本、服务发展”的理念。下一步,标委会将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标准宣贯培训,指导企业按标生产、按标检验,推动标准落地见效。通过标准化手段赋能防伪技术创新,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、金融安全、市场秩序和群众利益提供有力保障,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。

具体标准信息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。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